来源: 昆明日报 2025-03-11 09:36 字号: [ 大 中 小 ]
“昆明新开放的滇池绿道一路花开,一路风景。”
“总要来滇池绿道打个卡吧!”
……
社交媒体博主的笔记让滇池绿道火上热搜。蜿蜒百里的绿道宛如翡翠项链环绕滇池,成为中央媒体报道中的生态治理样本,更化作社交媒体上千万网友追捧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央媒报道中的生态治理样本
2月的滇池畔,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在古滇湿地至爬齿山的绿道上缓步行走,将镜头对准了蓝天碧水。这份观察最终化作《一步一诗画,处处皆风情!解锁云南滇池绿道》的生动报道,形容滇池绿道“沿途的乡村风情与湿地盛景如珠玉般串联,展现出生态与文化的和谐美景”。
这种专业视角下的生态叙事,在新华社制作的《漫步滇池绿道:邂逅“画中游”》专题片中也得以生动体现。画面中,航拍下美景一览无余,游客沿着绿道悠闲漫步或骑行,亲身体验“人在景中走,如在画中游”的诗意与浪漫。
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称,滇池绿道“成为展示昆明城市形象与生态理念的窗口”,将滇池绿道形容为“翡翠项链”。稿件被“昆明发布”微信公众号转发后,网友“嗒噗嗒噗”在评论区点赞:“我已经在选购自行车了。”
在专业媒体的叙事逻辑中,绿道既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承诺,又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实践载体。当央媒记者驻足于“草之桥”观鸟台,笔下流淌的已不仅是萍天苇地的景致,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昆明答卷。
社交媒体上的诗意栖居图景
与中央媒体的宏观叙事形成奇妙共振的,还有小红书App上持续刷新的#滇池绿道骑行、#滇池绿道攻略等词条。重庆博主“爱奔跑的莫醒醒”发布的《花开啦!昆明这条滇池绿道段直接杀疯了!!》旅游攻略,获得1100余次点赞。画面中,卧龙古渔村旁的油菜花海、密布直立的水杉,与彩虹版的滇池绿道汇成流动的生态交响诗。博主“立的羽”发布的《环滇池骑行打卡成功+经验分享》一文中,有200余条留言,不少网友相约成为骑行搭子。“阿杨与芊芊”将画面定格在“水之桥”,女儿带着小狗,骑行在油菜花包围的绿道中。
这种民间视角的传播更具情感温度。自媒体人用直播镜头带着网友夜探卧龙古渔村,古民居檐角悬挂的渔灯与星空下的滇池波光交相辉映。抖音创作者“李永存”发布的滇池绿道航拍视频下,网友晒出135.81公里的单日骑行距离。另一条评论里,网友大年初二沿着绿道奔跑21.12公里。
市民的获得感更为真切。西山区居民张利在绿道开放首日发布的九宫格照片下写道:“视频里的美景不及现场十分之一。”这条动态引发小区邻里间的相约出行。网络作家正大毛则将绿道上的见闻化作创作素材:“我要把家乡的螺蛳壳墙写进新书,让百年渔村故事活在文学里。”退休教师杨文斌沿着绿道实现“百次跑”,绿道上挥洒的汗水见证他从“三高”患者变成马拉松达人。从退休教师组建的摄影沙龙到亲子家庭追捧的自然课堂,滇池绿道正在重塑昆明人的生活方式。
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昆明答卷
滇池绿道已悄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。这里有中央媒体关注的制度创新——“政府引导+企业参与+村民共建”的治理模式;也有普通市民可感可知的细微幸福——“现在每天沿绿道散步,就像在自家花园遛弯。”87岁的王奶奶说;还有摄影爱好者镜头里的四季诗意——春可拍百亩薰衣草花海,冬能捕捉红嘴鸥与中山杉林共舞的灵动瞬间;又有青年创客追捧的文旅融合场景——湿地音乐节、非遗市集在古渔村“一颗印”建筑群中焕发生机。
这条绿道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维度的:它证明生态治理可以兼顾专业性与人民性,体现着现代化进程中技术与人文的平衡智慧。中国日报记者在报道中写下“勾勒出壮丽大城的旖旎轮廓,连接自然山水人文,串起城乡美好生活”这样的句子,或许正是在印证一个真理——最美的风景,永远是人与自然共同绘就的画卷。记者任翊翔报道